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富民强市,实力常宁“加速跑” 转型升级,创新常宁“振翅飞”

    信息发布者:徐春华
    2017-11-05 20:04:28   转载

      瑶乡换新颜

      水口山金铜项目电解分厂机器人阴极剥片机组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五门牡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常宁加快茶叶产业发展,促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金铜项目烧铸铜车间一派忙碌

      医务人员为群众义诊

      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建设

      美丽大义山

      游客参观水口山工人运动博物馆

      水口山宏兴化工生产线一瞥

      策划:谌惠渝 统筹:吕小宝 撰文:本报记者 谭晓波 通讯员 郭 华 摄影:本报记者 周 琪 通讯员 郭兴成

      十八大以来,常宁市以争创全省经济十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常宁为目标,按照“产业主导、工业主打、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思路,书写了全面小康的新篇章。过去五年,常宁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8.9亿元增加到296.67亿元;财政收入由11.74亿元增加到17.28亿元——

      金秋,放眼常宁,如画卷舒展;阅读常宁,看激情似火;走进常宁,观千帆竞发。今日的常宁全市上下群情振奋,信心倍增,掀起了新一轮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热潮。

      十八大以来,常宁市以争创全省经济十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常宁为目标,按照“产业主导、工业主打、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思路,书写了全面小康的新篇章。

      这组数据见证着常宁力量的迸发:过去五年,常宁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8.9亿元增加到296.67亿元;财政收入由11.74亿元增加到17.28亿元;三大产业齐头并进,2012-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4:45.7:34.9优化为17.5:38.5:44; 2016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完成35.7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66.33%。

      忆往昔,我们对常宁取得的骄人成绩,感慨万千;望未来,我们对常宁的跨越发展,信心满满。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发展的足印,去见证常宁这五年的奋斗历程,去聆听常宁这五年发展的奋进足音。

      循环打造,工业经济插上“绿色翅膀”

      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环保投入4.15亿元,可回收利用废水、废渣、废气,从源头控制重金属排放;宏兴化工有限公司经过工艺升级改造,能耗大大降低,污染排放几乎为零……近日,走进国家级循环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企业生产热潮扑面而来,记者了解到: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常宁工业经济正由“黑色”向“绿色”转型。

      常宁市是“有色金属之乡”,也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城市。一度粗放加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使常宁工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作为常宁工业的主战场,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升级,引导工业转向集聚化,迎来了工业转型发展新的春天。在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内,冶炼、化工、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以“迁园调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契机,加快实施循环改造,由原来零散的资源型、粗放型转向规模化、技术型,形成循环产业链条。目前,园区的企业间已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初步形成了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和共伴生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应用全产业链。

      据统计,2016年度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工业总产值16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约30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税收4.9亿元,增长30.6%。

      据了解,常宁市将通过5至8年的奋斗,将水口山经开区打造成技工贸总收入达千亿的产业园区,把水口山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地。水口山经开区将用好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重大政策利好,走产城融合路子,打造水口山工业新城。做大铜产业,抓好水口山金铜项目一期达成见效,扩建二期20万吨铜冶炼项目,形成矿铜、杂铜一体的50万吨铜冶炼产业基地;做强锌产业,全力承接株冶绿色转型项目,与水口山有色集团10万吨锌冶炼项目进行整合,在园区内形成30万吨锌冶炼产业规模。提升铅产业,扶持发展再生铅产业,支持金翼铅业废旧铅酸电池拆解回收项目,将再生铅规模扩大到20万吨。

      打响品牌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一亩地可种茶苗18万株,每亩收入可达2万元。”近日,常宁市天堂山办事处黄洞村的吴贵看着成片的茶园,喜从心来。

      五年来,常宁市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围绕优势产业和传统基础,抓紧抓实抓出特色,稳定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抛荒,抓好罗桥、蓬塘、宜潭、三角塘等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确保全年粮食播种118万亩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巩固扩大高产油茶基地,垦复6万亩,新造3万亩,加快油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建好高产油菜生产示范片,播种油菜40万亩以上;落实烟叶种植面积3.3万亩,收购烟叶8.5万担以上,创建1个国家级烟叶基地单元、1家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加快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新建生态有机茶园6000亩,改造老茶园500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抓好白沙、西岭中药材基地建设。

      做响常宁茶油、塔山山岚茶、石盘贡米、无渣生姜、休闲农业等特色品牌,打造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启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16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个、衡阳市级龙头企业5个。

      “三驾马车”,开创全域旅游新格局

      庙前印山文化旅游区、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络绎不绝,大义山自然保护区、西江天堂瑶寨乡村旅游区、浯洲岛旅游生态园等乡村旅游人气火爆,东江溯溪、江边垂钓等成为游客十分青睐的户外休闲项目……近年来,常宁全力整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全域、全季、全景”的旅游发展态势,推动全区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常宁市把旅游产业列为转型发展的新兴主攻产业之一,以生态休闲为重点全面规划,着力构建以庙前印山景区为龙头,以水口山红色工矿游、塔山瑶家风情游和乡村生态游“三驾马车”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格局,着力创建了“中国印山”景区,把几千年来的中国玺印图案摩岩于山石上,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深度开发西江漂流景区,炎热夏日游客纷纷上山,感受自然空调的凉快清爽,享受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浯洲岛旅游生态园等相继开发,掀开一层神秘的面纱;着力开发大义山、梅埠桥水库等景点,加快“万亩玫瑰园”、大三湘油茶生态科技文化产业园等建设,确保田野绿世界(百万樱花园)2018年春节前开园,让乡村生态游处处开花,全面结果。

      民生首位,绘就幸福生活画卷

      “道路更宽敞了,城区学校更多了,农贸市场更整洁有序了,城市越来越漂亮了,真是一天一个变化呢!”常宁市民刘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

      翻开常宁市近五年民生“账本”,一笔笔支出承载着浓浓爱民之情。近5年以来,常宁市始终把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急事做起,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

      城乡出行不再难,岳临高速建成通车,结束常宁市无高速的历史。抓住国省干线调整机遇,国道从无到有,增加2条,省道新增4条,国、省道“五纵三横”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长13.6公里的城市一环全线贯通,城区交通大为优化,修建乡村公路517.42公里,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土谷塘航电枢纽、松柏千吨级码头基本完工,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文化惠民沐春风,建成常宁歌剧院,建筑面积16083平方米,“一体两翼”格局,成为一座集演出影视、会议会展、教育培训、商务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及常宁市新的地标性建筑,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满足广大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常宁因“常宁版画”,第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初步形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四城同创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养成教育创全省示范点。

      孩子们上学更加方便。5年来,常宁市认真落实教育黄线规划,新扩建10所城区中小学,新增城区中小学学位5000个,城区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完成106所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出台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待遇全面提高,启动乡镇“两校一园”工程建设,“三通两平台”建设一期完成,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

      百姓逐步实现宜居宜业。五年来,常宁累计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8840套,解决7984户家庭住房问题,改造农村危房7200户。五年来,帮助656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开发公益性岗位4617个,宜阳工业园工业走廊聚集了一批像天衡玩具、荣诚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常宁全景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